美容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强推口才圣经不容错过,不看太可惜
TUhjnbcbe - 2023/4/12 20:51:00

第二章饭能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说话时:能从新的角度看事物,能就众人熟知的事物提出独到的观点;有广阔的视野,谈论的题材超越自身生活的范畴;充满热情,让人感觉到,他们对于生活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怀有强烈的情感,而且使人对他的话题兴趣盎然;不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好奇心强,对许多事都有探究的兴致;有同情心,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思索你所告诉他们的事情;有幽默感,也不介意开自己的玩笑;有自己的说话风格……

这些表现就是掌握了说话的细节。只要用心把握这些细节,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演说家、口才大师、说话高手。

优雅的谈吐讨人喜欢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伊立特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

善于说话的人,不但能使不相识的人见了他们会产生良好的印象,并且能广结人缘,到处受到欢迎。

许多人说话的本领不是很高明,是因为他们不曾把谈话当作一门艺术,不曾在这门艺术上用过工夫。他们不肯多读书,不肯多思考。他们说话,宁肯随便用粗俗的语句,也不肯“三思”而后言,将自己的意思用文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许多年轻人,终日只说些没有任何意义的闲闻琐事。面对一个陌生人,他们的这种说话方式肯定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相传,有家父子冬天在镇上卖便壶。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不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有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说:“大了好哇!装的尿多。”那人听了,觉得很不顺耳,便扭头离去。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说“这便壶大了些”后,父亲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掏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两人在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结果迥异,原因就在会不会说话上。我们不能说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便壶大装的尿多,他是实话实说。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欠水平,粗俗的语言难以入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俗不丑,但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内。人们可以拿着脸盆、扁担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着个便壶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时,儿子直通通的大实话怎么会不使买者感到几分别扭?而那个父亲则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推销商。他先赞同顾客的话,以认同的态度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它无丝毫强卖之嫌,却又富于启示性。其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壶正好派上用场。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得在理,顾客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儿子一句话砸了生意,父亲一句话盘活了生意,这不正说明了“善讲”的重要吗?

说话讲究措辞文雅,态度自然,同时还需使你的言词富于同情,处处显示你的善意。唯有充满温暖的同情的话语,才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假使你的话是冷淡而寡情的,那是引不起他人注意的。

选择各种题目,努力去做优美而精纯的谈论。常常用清楚、流利、文雅的言词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种良好的训练。多结交有学问的人,常与他们交谈,耳濡目染,自然你也就会说话了。多读书,也是提高语言艺术的一种好办法。多读书不但能开拓心胸,增加知识,而且,能熟悉许多词汇和语句,提高表达能力。

照顾对方的自尊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自己言行的时候,在使我日趋成熟、日趋合乎情理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张言行约束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十二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并且相信这样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以专门注意我所说的话。现在,我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触犯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甚至禁止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如‘当然’、‘一定’等,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

王苹是一位电车售票员,她不但具有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热情,而且还有一口暖人肺腑的语言。口才,使她说话深深打动乘客的心弦,使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是怎样工作的呢?

有一天,车上的乘客很多,而这时又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妇女。于是王苹同往常一样对乘客们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儿。”但她连讲两次,无人响应。王苹没有着急,缓缓地站了起来,用期待的眼光看了看靠窗口的几位小伙子,提高了嗓音:“抱小孩的那位女同志,请您往里走,靠窗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儿,可就是没有看见您。”话音刚落,“忽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以后,光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伙子面露不悦的神色。王苹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子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了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那位妇女,连忙拍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快谢谢叔叔。”那小伙子听到“谢谢叔叔”时,连声说:“不客气。”

王苹的几句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因为她了解人们的自尊心,只有充分理解人们的自尊心,才能把话说到人家的心窝里。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正是凭着寻求自尊的激情,才造就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丰功伟绩,从古老的长城,到现代的宇宙飞船。

我们与人说话,要想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就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们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就要经常注意“转换角度”,即善于“站到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如同用你的观点一样”。

詹丽颖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常常给人以最无私的帮助,可是周围的人却有些厌恶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詹丽颖在社会交往中违背了言语交际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所以,虽然她主观愿望很好,结果却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熟人、同事、朋友之间为增进友谊而交际,说话“随便”一点儿本无可非议。但是,这种“随便”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应该有一个限度,因为每个人心灵中都有自己神秘的一隅,交谈时,应该照顾对方的自尊,以免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詹丽颖却完全不考虑这些,她对一位因发胖而羞赧的女同事高声说:“哟,你又长膘啦?你爱人净弄什么给你吃,把你喂得这么肥啊?”发出这一串语言信号时,詹丽颖本没有丝毫恶意,可是,这些话语无疑激起了对方的反感以致恼怒,使双方原本亲密的感情发生裂变,不仅达不到亲近的交际目的,而且极大地拉开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失去丈夫是件最不幸的事。詹丽颖的一位朋友刚刚死了丈夫,正处在悲痛之中,詹丽颖却极端热情地邀请人家去看外国喜剧影片。她嘻嘻哈哈地说:“装什么假正经哟!谁不想开开心,乐一乐。”这种亲近别人的说话方式,无论如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因为它无情地破坏了对方的心理平衡。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有的人在行为上、物质上热心地帮助了别人,但由于在特定场合下措辞不当,使对方的感激之情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詹丽颖就是这种人。比如,她给一位新娘子买了一枚精巧的胸针,对方十分感谢,她却这样议论人家的衣着:“哎呀,你这身西服剪裁得真不错,可就是颜色嘛——跟你里头的衬衫太不协调!干吗非这么桃红柳绿地搭配?该有点中间过渡色的东西点缀,平衡一下才好。”人们在办喜事时,总喜欢听些吉利话,新娘子爱美爱漂亮,为参加婚礼曾精心打扮过,她却说人家“桃红柳绿”。因此,尽管詹丽颖的行动使交际对象感动,可是她的言谈却给对方增添了不快。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别人时,应该多行动,少言语。詹丽颖不了解这种情理,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詹丽颖的言行,是探索言语交际规律的一面镜子,我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应引以为戒。

与人称呼要恰当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有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为主任。如果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就会显得格外高兴,忙跑过来和你并肩坐。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健谈。

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访问旧金山,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

称呼不仅仅是一种礼貌,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人,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比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此外,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职务称:经理、董事长、医生、律师、法官、教授等;姓名称:一般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等;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小姐等;一般称:太太、女士、小姐、先生等;代词称:用代词“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对知识界:可以用职业相称,如教授、老师、医生,还可以用“先生、女士、太太”等相称;对文艺体育界:可用职务称,如“导演、教练、老师”等,对于一般的演职员、运动员,就不能称“演员”或“运动员”,而要称呼“先生”或“小姐”。

最后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称谓。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恰当的称呼是人际关系的关键,正所谓“各就其位,再行言谈”,方能事半功倍。

有话好好说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与人说话时,一定要视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场合说不同的话,同时做到有话好好说,得理也饶人,有错及时承认,如此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

说话获得别人的好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多提善意的建议

当一个人关心你时,只要这份关心不会伤害到自己,并且对方还提了一些善意的建议,你当然会欣然接受,对这个人产生好感。那么,反过来你对别人若也如此,别人也会同样对你产生好感。

满足他人自尊心的最佳方法就是提出善意的建议。对方是女性时,仅说“你的发型很美”,只不过是句单纯的赞美词;若是说“稍微剪短,看起来会更可爱”,对方定能感受到你对她的关心。若是能不断地表示出此种关心,对方对你必然感到更加亲切信任。

2.偶尔暴露自己一两个小缺点

有时坦率地暴露缺点,反而会迅速获得对方的信任,给对方留下一个正直、诚实深刻的印象。

只是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不是毫不保留地将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如此做,反而使人认为你是个毫无可取之人,因而丧失了对你的信任。

暴露的缺点只要一两个就可以了,可使他人把这一两个缺点和其他部分联想在一起,因而产生其他部分毫无缺点的感觉。但这绝不是狡诈,只是交际的策略和需要。因为也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交往。“这个人有点小缺点,但是其他方面挑不出毛病来,是个相当不错的人。”类似上述的想法就能深深植入他人的心中。

3.记住对方所说的话

一位心理学家应邀去演讲,不料主办方却问他:“请问先生的专长是什么?”他颇为不高兴地回答:“你请我来演讲,还问我的专长是什么?”

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约他人见面,事先多多少少都应该先收集对方的资料,这是一种礼貌。换句话说,表现自己相当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事后再提出来做话题,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也是说话的策略之一。尤其是有关兴趣、嗜好、梦想等事,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作为话题,对方一定会觉得很愉快。在面试时,不妨引用主考官说过的话,定能使主考官对你另眼相看,印象深刻的。

4.注意对方微小的变化

生活中,一般做丈夫的都不擅长对妻子表现自己的关心。比如,妻子上美容院改变发型时,丈夫明明觉得她“看起来年轻多了”,却不做任何表示,因而使妻子心里不满,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

不论是谁,都渴求拥有他人的关心。而对于关心自己的人,一般都具有好感。因而,若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首先必须积极地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只要一发现对方的服装或使用的物品有些微小的改变,不要吝惜你的言词,立即告诉对方。比如,同事打了条新领带时,“新领带吧,在哪儿买的?”像这样表示自己的关心,绝没有人会因此觉得不高兴。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另外,指出对方与往日的变化时,愈是细微和不轻易发现的变化,愈使对方高兴。不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细心,也感受到你的关怀,转瞬间,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远比以前更亲密可信。

5.呼叫对方的名字

欧美人在说话时,常说:“来杯咖啡好吗?莱克先生”、“关于这一点,你的想法如何?莱克先生”等,频频将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这种作风往往使对方涌起股亲密感,宛如彼此早已相交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感受到对方已经认可自己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晚辈直接呼叫长辈的名字,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平辈之间借着频频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应是个非常有益于彼此交往的方法。

切莫自以为是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只要和别人一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处处自以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样的人,那请认真地听从别人的告诫。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或许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思进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要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做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也绝不会乐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随时显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该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下去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唯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进一步希望别人对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会感到极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兴起来,这是人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当然这也是一种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现象。因此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自以为是,即使在别人不同意你对某事的看法时,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学会给对方“台阶”下

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让气氛骤然紧张、难堪,学会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仅缓和了对方的紧张心理,让事情得以顺利发展,而且还会让彼此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增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妨学习使用以下的三种技巧。

1.变换谈话的气氛

在一个严肃的场合,在场者常常会被一两件突发事件搞得哄堂大笑,这严重破坏了严肃场合的庄重气氛,不利于活动的继续推进。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应当表现出较强的自制能力,尽量不受其影响,然后拿出一如正常状态下的严肃态度来应付此事,使之成为正常环节中的普通一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举办一次祝捷酒会。除上层人士之外,将*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热烈隆重。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席上的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位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气氛一下变了过来。稍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2.变换话题的角度

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尴尬下不来台的情况时,将思维框定在常态之中,这会对事态的发展毫无作用。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对其尴尬的举动做出巧妙、新颖的解释,便可使原本的消极举动具有了另外的内涵和价值,成为符合常理的行动。

3.变换对方的处境

突然间发现别人的失误或错误行为,但当这些失误或错误行为不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出现时,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如常的表情和态度装作不了解对方举动的实际意图和现实后果,并且给对方找到一个善意的动机,变换对方的处境,让事态的发展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进,以免把对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M老师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两天前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他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运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实验室正丢了一枚。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这时,一位同学发现了他,其余的慌忙站了起来,手拿透镜的同学显得很不自在。M老师从同学们慌张的神情中可以进一步判断这透镜的来历。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M老师快速地构思,终于想出一条处理办法,他笑着说:“哟,这枚透镜原来被你们找到了?”凝固的空气开始流通起来。接着他用略带感激的语调补充道:“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器材,发现少了一枚透镜,以为是搬运过程中丢失了,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空气依旧是那么温暖,那么清新。

“坏话”也好好说

有些时候,有些话虽然并不过分,也并没有什么不正当的意图,但如果你是做上司的,就会很难出口。比如,告诉下属被降职了、解雇了;下属辛辛苦苦拟好的计划书,却被你否决了;下属向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而你却由于疏忽大意或工作繁忙忘记审阅了,下属向你催问时,你该如何回答等。

1.变更计划

要更改那些已经通过的计划,该如何向下级说明?

万万不能对下级说:“不关我的事,都是领导一人说了算,我也没办法!”这样把责任转嫁给领导,自己暂时没有问题了,但下属会对领导产生怨气。或者,一旦下属明白你是在推卸责任,肯定会对你产生极大的反感,你的威信也会因此而降低。

当然,也不应该为了防止下属反对,而用高压手段制止对方开口。这样做会使下属心里结下疙瘩,对上级不满,也会对工作不满。这是最不明智、最不可取的做法。正确的方法应情理兼顾,善意地说服下属,使他真正地心服口服。

2.提案被耽误

上司接受了下属的提案,并且满口答应“看一看”,而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没有看。下属希望得到一个完满的答复,而问上司:“那个提案,您看过了吗?有什么不妥吗?”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直率地说:“我现在很忙,实在没有时间细看。不过一周之内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同时,最好在约定时间之前,主动答复下属。下属一定会被上司的热情主动所感动。尤其是如果答复是否定的,与其让下属追问理由,不如由你主动加以说明,表示你作为上司的确认真对待他的提案,是有诚意的,而不是草草应付了事。

如果提案需递交给更高一级的领导,而上一级领导的态度不明确,以至于没有确定结论时,此时你最好能说明立场,表示已经递交给了高层领导,却久久没有回音。不得已催促高层领导时,所得答复却是否定的。这时要详细说明,千万不能敷衍了事。

3.降级通知

一家工厂的老板,在讲到他所知道的一个极其注重说话方式与策略的人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他就是第一次雇佣我为他工作之后又把我解雇的那个老板。那一天,刚上班他把我叫过去,对我说:‘年轻人,要是没有你,我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怎么样,可是,从下星期一起,我们打算这样来试一试了。’”

有时候,公司人事调动,下级被降职,不再受到上司的重视。上级这时有责任通知下属,并且要耐心安抚,尽量使他能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前往新岗位就任。

千万记住不要用伤感情的字眼。下属被降职,心里本来就非常不痛快了,上司再用词不当,甚至恶意地嘲讽对方,无异于给下属满腔怒火再浇上一盆油,顷刻就会爆发出来,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也不要等事情成了定局,再吞吞吐吐透露出要调他走的意思,使下属误会是你想把他赶走,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平。

把别人说成多好他就有多好

美国大银行家培庞.摩根有一篇文稿写道:人会做一件事,都有两种理由存在。一种是看起来很好,一种是的确很好。

人们会时常想到那个真实的理由,而我们都是自己内心的理想家,较喜欢想高尚的动机。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需要激发他高尚的动机。

汉密尔顿的法瑞有一个很挑剔的房客,扬言要搬离他的公寓。但这房客的租约,尚有4个月才期满,每个月的租金是55美元,可是他却声称立即就要搬,不管租约那回事。

这个房客,已在法瑞这里住了一个冬季。如果他们搬走的话,在这个秋季前,这房子是不容易租出去的。眼看美元就要从口袋飞走了,法瑞很是着急。若在以前,法瑞一定找那个房客,要他把租约重念一遍,并向他指出,如果现在搬走,那4个月的租金,仍须全部付清。

可是,这次法瑞只是向他这样说:“先生,听说你准备搬家,可是我不相信那是真的。我从多方面的经验来推断,我看出你是一位说话有信用的人,而且我可以跟自己打*,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房客静静地听着,没有做任何表示,接着法瑞提了个建议,让房客将他所决定的事,先暂时搁在一边,不妨再考虑一下。并给了他充裕的时间,如果到时候还是决定要搬的话,法瑞说他将会接受他的要求。

最后,法瑞一再强调他相信对方是个讲信用的人,会遵守自己的租约。

事情果然不出法瑞所料,到了下个月这位先生来见他,并且付了房租。并说,这件事已经跟他太太商量过,他们决定继续住下去。他们都认为至少应该住到期满。

已故的洛史克力夫爵士发现一份报刊上,刊登出一张他不愿意刊登的相片,他就写了一封信给那家报社的编辑。他那封信上没有这样说:“请勿再刊登我那张相片,因为我不喜欢。”他想激起高尚的动机,他知道每个人都尊敬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在那封信上,以另外一种口气说:“由于家母不喜欢那张相片,所以贵报以后请勿刊登出来。”

当约翰.洛克菲勒要阻止摄影记者拍他子女的相片时,便想起一个人人都不愿伤害儿童的高尚动机。他对记者们这样说:“诸位,我相信你们之中有很多都已经是孩子的爸爸,如果让孩子们成了新闻人物,那并不是适宜的。”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推口才圣经不容错过,不看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