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观察报
作者:维小维
疫情还没结束,很多企业都不太好过。
比如市值亿的新潮传媒,开工即裁人;
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北京线下全部校区关停,遣散全部员工;
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宣布与全部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当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大多数员工就会成为炮灰,比如之前在朋友圈疯传的一张照片,不是玩笑,是很多职场人面临的困境。
虽然疫情对很多线下制造业、服务业造成冲击,但也催生了不少线上的职业。
据某人力资源公司数据统计:开工首日,线上教育行业招聘职位数上升。
我有个做文案咨询的讲师朋友,正在做一个“如何打造线上爆款产品的”的公开课,没想到仅用了5个小时,就吸引了个客户,线上营收1万。
还有一个以前做线下课的老师最近告诉我,短短两周就从线下老学员里面线上招生人,赚了69万!
所以说,不是所有职业都会受疫情影响,有些你想不到的职业,反而会迎来行业的春天,越来越赚钱。
1
-THEFIRST-
三种职业
在未来将会成为风口
最近,我在网上注意到两个新闻,让我很惊讶。
一个是“广东医用配送智能机器人,出医院”
另一个是“疫情期间,医院请人工智能医生来帮忙”。
为什么这两则新闻让我震惊呢?
因为我没想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这么快,连护士、医生这些基本需要人力的职业,也可以让人工智能来帮忙。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在银行里面做柜员的,年前跟我说被裁了。
我当时问她:为什么这么突然?
她说:
现在很多银行都配备了智能柜员机,她认识的一些大堂经理,甚至理财经理都失业了,因为在手机上就可以办理业务和买理财产品。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人工智能取代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现在没想到,竟然自己也被取代了。
我对朋友的失业不胜唏嘘。
但我想了一下,朋友被人工智能取代,其实是大概率的事情。
因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从人类的行为中找到规律,编制成算法,让机器从海量的数据里学习,再作出决策。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中,存在这大量重复性、而且有明确流程和目标的行为,那机器就能通过学习,模仿甚至超越你。
像搜索、记忆、整理和数据分析这些技能,机器有更强悍的大脑,取代人力几乎是必然。
那有哪些技能难以取代呢?
有科学研究表明,主要有三类:
社交智慧、
创造力、
感知和操作能力。
“社交智慧”包括谈判、教育、洞察能力,“创造力”包括审美、创作能力;而“感知和操作能力”是指在复杂情况的协调操作能力。
这三种能力机器取代不了,因为本质上“与人密切相关”。
比如说小学教师,就是“社交智慧型”职业,机器可以模仿老师教学、传递知识,但无法代替老师的“育人”职责,而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
至于像作家、设计师、科学家这种需要动用主观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的,机器也很难替代;
而“感知和操作能力”,你也许会有点疑惑,机器在动手和操作上,难道不比人要缜密?
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指面对一些复杂情况,不能按照一套程序走到底的。
比如说美容师、医师、飞行员等等,他们每次碰到的,都有可能是特殊的情况,可以走程序,但主要靠经验。
这三种职业类型,非但不会被取代,而且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如虎添翼。
像小学老师,我认识一个朋友,经常说批改试卷人手不够,板书写知识点又比较费时间。
现在学生们基本在家线上学习,她说用互联网教学,省去了很多板书和批改作业的时间,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备课和提升直播效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每一种职业,在每一次社会遇到挑战和变革的时候,都有机会和缺陷。
你要做的,是要看清楚这次疫情给哪些职业催生了新的机会,这样才不至于被裁员的大潮裹挟而去,而是顺势而上。
2
-THESECOND-
“爱美”成为标配
女性更能找到机会
如果说疫情对什么行业影响比较大的话,医美行业应该算一个。
因为医美行业是服务行业里面的垂直领域,这个春节,还哪有人敢去美容院呀。
的确如此,但是你要留意到,这个行业却是一个“低频消费”的行业,类似房地产。
你不可能每天都买房吧,你也不可能每天都做医美整形。
这种“低频”行当,疫情期间反而是大家潜伏做决策的期间;
等到疫情结束,购买决定都下了,还不都跑出来执行吗?
不得不说,医美行业就是一个“延迟受益”的板块——生命力很顽强!
比如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专业的美容机构工作,年前跟我说,找她做微整形的女性,从元旦一直排到了除夕。
从消费者来看,30岁以下年轻女性占了一大半,最小的还有中学生。
我忍不住问她:整形真的这么火吗?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整形失败、闹医患矛盾的案例经常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大家对医美项目还比较警惕。
朋友纠正了我这个观念,她说:
现在医美行业确实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美服务现在已经成了年轻女性的“快消品”。
在18到40岁女性中,医美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4%,也就是说,每13个年轻女性,就有1个做过医美项目。
我不禁感慨,女人对美的执著,的确为GDP贡献了很多力量。
除了医美行业,在美妆行业,也有这个趋势。
据数据显示,年天猫美妆的前三名是美宝莲、玛丽黛佳和魅可,但年就变成欧莱雅、兰蔻和雅诗兰黛,连SK-II也排在了前面。
越来越多女性愿意去为“取悦自己”而付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机会。
我一个当健身教练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一线城市的中产女性,特别注重身材管理。
她们去健身房办健身卡,通常不会看什么套餐,而是请一对一的私教,私人定制健身方案,有时候没空的话,还请健身教练来家里作指导。
要知道,现在请私教,动不动就几百块一个小时啊。
还有,我认识一些卖营养补剂和瘦身零食的微商大佬,她们年收入基本过千万,生活过得滋润丰足。
如果在几年前,你根本无法想象,这种“颜值经济”所带来的红利。
无论你是从事服装首饰、还是美妆个护、健身美容,甚至在社交平台小红书写种草文案,只要是一切塑造“美”的东西,都能找到致富的赛道。
还记得年红爆全网的李佳琦吗?
一个人,双11,销售额,破10亿。
所以说,做“颜值生意”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3
-THETHIRD-
你越懂“孤独”
越能撬动财富
前段时间宅在家里,感觉挺无聊的。
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晒照片,竟然是塞班岛!
我既妒嫉又好奇,问她:怎么去塞班岛了?
她说:“春节前就已经去了,打算度假大半个月,等疫情缓一缓再回国。”
这个朋友,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老板。我问她,现在公司不用打理吗?
她说,她们公司虽然有几十号人,但因为多数是线上业务,而且团队的人老早就习惯了线上办公,所以几乎没有影响。
我其实挺羡慕这种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女性。她们似乎什么都不缺,最缺的,或许是陪伴。
我问她:“你现在30多岁了,不急着找对象么?”
她说:“对象是要找,但要对的上胃口。现在的我,不会将就。何况,家里还有一对子女陪着我呢。”
她所指的“子女”,是一条狗,和一只猫。
我发现,现在好多年轻中产女性家里,猫和狗,都几乎成了生活必需品。
比如年,你猜“双十一”最受欢迎的进口商品是什么?
是猫粮。
现在的年轻群体,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是高收入,就越倾向于过独居生活。
Ta们似乎什么都不怕,唯一怕的,也许是内心的“孤独”。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越懂ta们的“孤独”,你能赚到的钱,就越多。
除了前面说的猫粮,还有“心理咨询师”,这个前些年比较火的职业,也有很大机会。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现在的年轻人一边比较自恋、自我、不愿意合群,另一边又害怕孤独,就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其实,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城市高度扩张,社会普遍都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
针对这些亚健康状态,心理咨询师就派上用场了。
据数据统计,现在有五年经验以上的心理咨询师,月收入基本在2万元以上,在其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平均年薪还达到惊人的8.7万美元。
不过,话说回来,专业心理咨询师要经过长期学习和训练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一定门槛。
但是,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填充这种普遍的“孤独感”。
比如从事自媒体,写文章、做网红直播,甚至,如果有资金有眼光的话,可以开一间文创小店。
日本的茑屋书店,当时就是摸准了这种群体心态,把书店从线上开到线下,给用户提供各种各样阅读和生活体验,最终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所以说,每一个个体,只要你摸准了当下的趋势,都能找到自己的赚钱机会。
疫情无情,但你要坚信,黑夜之后总会迎来黎明。
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