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
“容貌,是我们欲说而未说出的一切话语的摘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50多个世纪前,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东北亚大陆,发生了一场影响至今的巨大变革。耕犁和快轮制陶术的发明,使得足以承担高强度体力输出的男性,逐渐掌握了经济生产的命脉。而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下一代的血缘归属和继承权也就逐渐偏向男人,顺其自然地,雄性正式成为了氏族、家庭和坟墓的主人。
大量的人口聚落,加之父权社会的确立,最终使得一些或能够大量积累资源、或能够大量交配异性的男人,足以保障其Y型染色体绵延不断地散播开来,最终成为“超级繁衍者”。据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后严实的论文,在那个时间段,陆续有五位远古男性,成为了当今60%中国汉族人口的祖先。
影响远不止于此,根据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赵东月对国内出土人骨资料的分析,新石器时代恰是汉民族形成的源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大多数中国人的长相范式,经由几位超级祖先确立了下来——普遍扁平化的面部和鼻梁、线条柔和的整体轮廓,以及在长江以北常见的单眼皮和“蒙古褶”、长江以南常见的宽鼻翼和凸嘴唇。
那些祖先不会想到,他们留下的这些数千载未有显著变化的面部特征,却为如今的女性后代们带来了无数困扰,并间接催生了一个飞奔向万亿市场容量的朝阳产业。
“亚洲脸的困扰”
虽然人种论往往被学界束之高阁或闭口不谈,但囿于普罗大众依然通过外表体貌这一直观感性的方式辨别和判断对方,同时也为了方便讨论,本文依然沿袭了坊间常见的人种分类学说(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代表对其科学性的认可)。
根据人类学者Blumenbach的分类及后来者的改进,基于肤色和外貌特征,常见人类种群被分为刚果人种(黑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蒙古人种(*色人种)、澳洲人种(棕色人种)。而位于东北亚的中国大陆居民,无疑是蒙古人种的主要代表。
正如上文所言,蒙古人种的面部特征为“眼眶较浅,单眼睑或内双,眼角上扬,鼻梁中等高,面部相当扁平,面部轮廓较为柔和”。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则是“眉骨高,眼眶深,眉毛和眼睛距离近,重睑且双眼皮往往较宽,鼻梁高而挺,面部轮廓棱角分明,也更为立体”的高加索人种。
蒙古人种与高加索人种的面部对比
不少美妆品牌都发现了这一点,雅诗兰黛官微曾发文称“面部轮廓扁平,五官不够立体……亚洲脸的困扰”,而YSL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