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罗佳荣、马步云)
一、聚焦药品,加速研发创新转型,逐步进入收获期
复星医药成立于年,经历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业务领域策略性布局医药健康产业链,立足中国本土并拓展全球化业务,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涵盖到医药商业领域。
公司以制药为核心业务,秉承“创新转型、整合运营、稳健增长”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强创新研发和BD能力,丰富夯实产品线,强化商业化能力、整合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在做好内生式发展的同时,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前沿技术和产品布局机会,助力持续发展。
年公司实现营收.07亿元,同比增长6.02%,-年CAGR为20.9%;归母净利润36.63亿元,同比增长10.27%,-年CAGR为15.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7.18亿元,同比增长21.65%,-年CAGR为21.9%。
年制药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0.5%,占比72.2%;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收入52.17亿元,同比增长39.6%,占比17.2%;医疗服务收入31.72亿元,同比增长4.3%,占比10.5%。药品中抗感染治疗领域、代谢及消化系统治疗领域占比较大,领域内主要产品收入分别为39.16亿元,占比13%;35.72亿元,占比12%。
打造差异化、国际化及体系化的创新研发转化体系
公司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因素,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方式,围绕肿瘤及免疫调节、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症)及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等重点疾病领域搭建和形成小分子创新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并积极探索靶向蛋白降解、RNA、溶瘤病*、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临床能力建设,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转化落地。
公司在创新研发、BD、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等多维度践行国际化战略:持续加强全球临床和药品注册申报能力;BD团队通过合作开发和许可引进等方式支持布局前沿领域;加速国内产线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深化国际营销能力,持续拓展国际市场。
截至年,公司研发人员已近人,其中约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尽管在医药行业近年的变革中,公司传统仿制药业务受到一定冲击,但始终坚持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在国内药企名列前茅。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全年研发投入共计40.03亿元,同比增长15.59%;其中,研发费用为27.95亿元,同比增长36.94%。制药业务研发投入为36.70亿元,同比增长17.21%,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77%;其中,研发费用为24.68亿元,同比增长41.76%,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1.28%。
公司目前主要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共项,其中小分子创新药18个,生物创新药25个,许可引进创新药13个,生物类似药19个。年制药板块专利申请达项,其中包括美国专利申请12项、PCT申请1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0项。随着创新产品的逐步上市,公司进入转型收获期。
(一)生物药:多点开发,新产能投放推动销售放量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年在上海成立,专注于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肿瘤、自体免疫等大病领域。经过十年积累,公司已建立起丰富的产品梯队:
(1)成功上市中国第一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物);
(2)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欧盟和中国获批;
(3)阿达木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
(4)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即将在中国获批上市;
(5)生物创新药PD-1单抗上市申请获受理;
(6)储备丰富的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及联合疗法。
复宏汉霖生物药领域产品管线丰富,梯队成形。复宏汉霖在单克隆抗体领域研发管线丰富全面,包括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及联合疗法,覆盖主要热门靶点。
目前公司的候选药物中包括:
(1)肿瘤特异性靶点:CD20、HER2、EGFR、c-MET、CD27、Claudin18.2等(超过10个);
(2)血管生成靶点:VEGF、VEGFR2等;
(3)肿瘤免疫靶点:PD-1、PD-L1、CTLA-4、TIM-3、LAG3、GPC3、TIGIT、OX40等(超过8个)。多个研发项目持续推进。
生物类似药:三款重磅产品具备强大竞争力
公司已商业化或预期可在近期实现商业化的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其中,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已获批上市,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生物创新药:快速推进、管线丰富,推动公司长远发展
复宏汉霖不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目前有25个生物创新药项目,其中3个项目获批临床,15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5个项目处于临床三期,3个项目处于临床2期)。生物创新药涵盖靶点包括CD20、VEGF、EGFR、PD-1、VEGFR2、PD-L1、HER2、c-MET、DR、CTLA-4、CD73、CD47、LAG3、CD27、OX40、TIM-3、TIGHT、Claudin18.2、GPC3等,布局广泛。
PD-1差异化开发策略:联合治疗+国际化,进入收获期
HLX10斯鲁利单抗: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斯鲁利单抗注射液(PD-1单抗)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单抗项目,可联合其他产品开展免疫联合疗法,广泛用于实体瘤的治疗,且正进一步探索其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年4月,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实体瘤治疗的上市注册申请(NDA)获NMPA药品审评中心受理。复宏汉霖预计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NDA也有望在年提交。年度,靶向PD-1的单克隆抗体药品于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金额约为.75亿美元。
HLX20:重组抗PD-L1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该产品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单克隆抗体项目,可单独或联合其他产品开展肿瘤免疫疗法,广泛用于实体瘤的治疗。HLX20用于实体瘤治疗的研究已相继获得澳大利亚、中国的临床试验批准,现于澳大利亚开展1期临床试验。
HLX22:HLX2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该产品为复宏汉霖自AbClon,Inc.受让复星医药、并后续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单克隆抗体项目,是一款针对HER2靶点开发的人源化lgG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公司拥有该类产品的全球商业化权利。HLX22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未来可用于胃癌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目前其在国内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HLX55:注射用HLX55单抗
该产品为公司自KolltanPharmaceuticals,Inc.受让、并后续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项目,是一款靶向HGF/c-MET(天然配体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信号通路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公司拥有该类产品在大中华区及东南亚、中亚、南亚部分国家的商业化权利。该产品已在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获得临床试验许可,未来可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实体瘤的治疗。
年10月,公司开发的针对新冠病*的中和抗体也获批在美国进行临床。此外,公司还拥有广泛用于实体瘤治疗的多种储备产品,包括HLX56、HLX09、HLX23、HLX24、HLX26、HLX59、HLX51、HLX52、HLX53、HLX58、HLX63等。这些产品未来或可作为单药使用,或可与其他单抗或单抗生物类似药、化疗药产品联合使用,用于实体瘤治疗。
双抗平台快速搭建,多个产品研发推进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BsAb)是指具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的抗体分子,它可以同时和两个靶抗原或一个抗原两个不同表位点结合,在发挥抗体靶向性的同时,介导另外一种特殊功能的作用。双特异性抗体的主要应用是重定向细胞*性免疫效应细胞,以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性作用(ADCC)和效应细胞介导的其他细胞*性机制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双抗的双特异性可以通过:(1)重链的可变区单域抗体(VHH)或者(2)单链可变区(scFv)的组合来实现。公司成功建立超大库容(2x)人源化羊驼VHH噬菌体展示库和高效的scFv构建平台。目前公司正在推进20项基于VHH或scFv的新型多功能抗体/融合蛋白项目临床前研发。其中,双特异性抗体HLX(包含TIGIT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与HLX35(包含4-1BB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已完成初步的临床前研究并递交了相关的中国与国际专利申请,TIGIT单抗的中国专利授权已经获得。
HLX和HLX35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前评估,预计年申报IND。
生物药产能:规划稳步推进,商业化产能不断扩大
生物药子公司复宏汉霖按照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截至年,复宏汉霖拥有生产人员人,质量及技术支持人,总产能L。
一次性生产技术及连续流技术降低资本投入及生产成本。复宏汉霖是一次性生产技术使用先驱者,和传统的不锈钢生物反应器相比,可降低约50%资本支出,节约25-30%的生产成本,省去清洗消*环节,降低污染风险,节省生产时间。同时公司自主研发连续流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较少液体和固体废物污染。
为满足产品管线中候选药物逐步上市的预期需求,公司制定针对产品开发周期的阶段性产能规划,逐步完善和提升基于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大规模生产能力。
年4月14日,复宏汉霖公告,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HLX01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批件号:B),获批增加原液2,L生产规模及2,L生产设备等申请。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增加2,L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HLX01(汉利康)的产能,保证持续和稳定的市场供应,进一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患者的药物可及性提供保障。年汉利康产能为4台L一次性反应器,此次获批之后产能拓展至合计14L。
年7月,公司完成上海市徐汇区生产基地(徐汇基地)新增4台2,L生物反应器向上海市药监局进行的生产许可新增关键设备备案。本次生产许可备案完成后,总体商业化产能进一步提升至20,L,除将提高现阶段已商业化产品的产能、保证持续及稳定的市场供应以外,亦将对候选药物后续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产能保障。
除徐汇基地之外,公司已于上海市松江区启动松江基地(一)的建设,设计产能为24,L,包括罐装制剂线。此外,为实现长期产能规划,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亩的松江基地(二)也已于年启动建设。建设完成后,松江基地(二)将成为公司单克隆抗体生物药研发、中试及生产基地,这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核心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并满足公司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产品的全球商业化生产需求。
商业化策略灵活,快速实现优质产品放量
灵活的商业化合作方式。公司开发进度领先的核心产品商业化能力强,风险小。对外授权商业化权利,快速实现优质产品放量。复宏汉霖向多家企业对外授权多个产品、多个地区的商业化权利。
(1)利妥昔单抗类似物:授予Biosidus在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等部分南美国家的独家商业化权力;授予FARMADECOLOMBIA在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的独家许可和商业化权利。
(2)曲妥珠单抗类似物:授予Accord在欧洲、中东、北非及独联体的70余个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的独家商业化权利;授予JacobsonMedical在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的独家商业化权利;授予Cipia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哥伦比亚和马来西亚的独家商业化权利;授予Mabxience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的独家商业化权利。
(3)贝伐珠单抗类似物:与亿胜生物开展全球范围眼科适应症的共同开发。
(4)PD-1单抗:对外授权,与KGBio达成战略合作,达成东南亚10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权许可,总里程碑收款不超过6.82亿美元。
(二)化学创新药:自主研发+授权引进,多梯队布局
在研项目多梯队,兼备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动力。公司自主研发小分子创新药累计18项,其中5个项目获批临床,8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2个项目处于临床二期)。多梯队的研发既能保证公司的短期效益,又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项目研发海内外互补。公司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同时开展研发项目,强调临床资源、内部资源、病人资源互补,利用国外审批速度快、国内病源丰富的优势,在国外快速启动临床并在国内开展扩大试验,加快研发进程。
对外许可彰显研发能力。年10月,复创就FCN-与礼来签署海外权力的许可协议。礼来向复创支付4万美金的首付款和最高4亿美金的研发及销售里程碑。
公司许可引进的创新药累计13项,其中4个项目获批临床,6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许可引进的小分子创新药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苏可欣)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已获批上市。
小分子创新药第1个收获品种: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
CLDT适应症获批上市。阿伐曲泊帕片主要用于CLDT(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CIT(肿瘤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等适应症,其中CLDT适应症已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该药由复星医药产业于年3月获AkaRx授权,享有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独家销售代理权,AkaRx仍为该新药在区域内的权利人。
苏可欣用是目前全球首个批准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适应症的口服药物,也是公司首个获批上市的小分子创新药,填补了国内相关治疗领域的用药空白,为中国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带来了全球领先的临床治疗新方案。自年8月上市销售以来,苏可欣已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4,家医院、DTP药房的覆盖,年实现销售1.4亿元。
年12月底,苏可欣成功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国家医保目录》,该目录于年3月起在全国30个省份落地执行,预计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此。此外,苏可欣用于治疗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III期临床试验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临床试验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全球BD能力优异,落地前沿技术平台
药品领域前沿技术合作(一):三年打造免疫细胞治疗平台
与美国KitePharma成立复星凯特,三年时间打造免疫细胞治疗平台。年4月复星医药与美国KitePharma成立合营企业复星凯特,立足于自主研发和技术转移相结合,致力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产业化和规范化。不到3年,复星凯特完成组建团队、成立研发中心、技术转移、建立高标准生产基地等工作。复星医药引进的中国首个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FKC)NDA于年2月获NMPA受理。该产品用于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引进+合作推进免疫细胞疗法,探索自主创新,打造可持续产品管线。
(1)引进合作方优质产品:KitePharma在T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研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复星凯特作为合营企业,会充分利用股东资源,不断引进美国KitePharma的优质产品,打造中国领先的T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平台。Kite的第二个CAR-T产品Tecartus于年7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MCL),现在复星凯特已经开展针对该产品的技术转移。
(2)战略合作,推进产品研发及商业化:年11月,复星凯特与在人源化抗体药物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的PhanesTherapeutics达成重要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Phanes将在中国(包括港澳台)为复星凯特独家提供针对两个独特肿瘤靶点的多个高亲和力人源化抗体。该产品可推进复星凯特创新实体瘤治疗CAR-T产品的开发及商业化。另外,复星凯特将在上述地区以外的全球市场获得上述抗体商业应用权益的优先权。战略合作、引入优质原料产品,加速公司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3)积累经验,自主创新。复星凯特在引进股东优质产品、与先进企业合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自身实力。同时,复星凯特开拓创新方案,自主研发,打造可持续的产品管线,提升自身价值。
年2月25日,复星凯特阿基仑赛注射液NDA获NMPA审评受理,为国内首个CAR-T产品获报产受理。该产品为美国KitePharma的抗人CD19CAR-T细胞注射液,主要用于复发难治性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包括DLBCL、PM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转化的DLBCL),由复星凯特从KitePharma引进,获在中国(含港澳、不含台湾)的技术及商业化权利,并拟于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生产。
该产品已于美、欧、加拿大获批上市,临床数据优异。该产品于年10月、年8月和年1月分别于美国、欧洲、加拿大获批上市。其注册临床数据优异,针对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ORR为83%,CR为58%,中位随访27.1个月37%的患者获得CR,中位随访39.1个月,总生存率47%。多地上市证明产品疗效及安全性可信赖,该产品为唯一积累超过3例患者治疗经验的CAR-T疗法,为首款获批治疗惰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CAR-T疗法。
复星凯特总面积约10平方米的商业化生产基地落户张江科学城南区,预计能满足国内第1阶段的临床需求。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相对完善,充分准备FKC等细胞治疗产品在中国上市后的商业化生产。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准备上市后商业化生产。复星凯特依据美国KitePharma的商业化生产工艺和厂房设计理念,建成符合最新GMP标准的B+A级洁净细胞生产基地。
中国境内尚无与阿基仑赛注射液具有相同靶点的同类药物获批上市。全球已获批上市的另一款CAR-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是诺华的KYMRIAH,与FKC的靶点同为CD19,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和年轻成人(2至25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成年人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吉利德的Yescarta-年的销售额分别是//百万美元,年和年增速为72.7%/23.46%。诺华的Kymriah-年销售额是76//百万美元,年和年增速为%/70.5%
中国具备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根据GlobalCancerStatistics,中国每年新增约9万名NHL患者,经过一线治疗后复发难治的约2万名,其中约1万名二线患者会进入三线治疗。得益于领先的研发进度及国内无相同靶点的同类药,复星凯特研发的国内首个CAR-T细胞治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药品领域前沿技术合作(二):mRNA疫苗及相关技术大有可为
年3月,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BioNTech签订协议,获授权在中国大陆及港澳 家开发、商业化基于其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新冠病*的mRNA新冠疫苗。复星医药产业将负责推进该产品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临床试验、上市申请、市场销售,并承担相应的成本和费用。
复星医药产业将向BioNTech支付至多8,万美元的许可费(包括万美元首付款、不超过1,万美元的临床开发注册及不超过7,万美元的销售里程碑)。此外,在销售提成期间内,若BioNTech以成品供货,则BioNTech可分享35%的销售毛利,若BioNTech以大包装制剂供货,则BioNTech可分享40%的销售毛利。
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年1月,mRNA新冠疫苗BNTb2于中国香港获认可作紧急使用,供港的疫苗将直接由BioNTech在德国的工厂进行生产,于年3月分别被使用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府接种计划。截止年2月2日,BNTb2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欧盟27个成员国、澳洲、加拿大、挪威、新加坡、墨西哥、智利等)获得附条件上市批准、EUA授权或临时授权。
针对变异*株有效。年1月27日,辉瑞公司和BioNTech宣布了新冠疫苗的体外中和研究结果,疫苗对南非与英国的变异有效。年3月8日,辉瑞/BioNTech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显示,BNTb2能够对巴西变异株P1产生中和抗体。
具备高有效率和大规模数据的mRNA疫苗。年3月12日,以色列真实世界数据表明,BNTb2不但在预防出现症状的COVID-19方面达到97%的有效性,在预防无症状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也达到94%。
年11月13日,复星医药和BioNTech共同宣布,其mRNA疫苗BNTb2的临床试验获NMPA批准,并于11月24日在中国江苏泰州和涟水启动该疫苗的II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名健康受试者。年12月15日,复星医药与BioNTech就mRNA新冠疫苗于中国大陆供应和生产事项达成协议,预计将于年向中国大陆供应至少1亿剂BNTmRNA新冠核酸疫苗,对于首批5万剂疫苗复星医药将支付2.5亿欧元首付款,并已于年末支付其中1.25亿欧元。
年1季度,BioNtech已实现收入20.48亿美元,净利润11.28亿美元。BioNtech拥有丰富的在研产品管线,后续的合作和本地化生产的落地值得期待。
成立合资公司,落地本地化生产。年5月9日,复星医药公告,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与BioNTech投资设立合资公司,以实现mRNA新冠疫苗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及商业化。双方将分别认缴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50%,其中:复星医药产业拟以现金及/或有形或无形资产(包括厂房及生产设施等)作价出资合计不超过10,万美元、BioNTech拟以其相关生产技术和专有技术许可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合计不超过10,万美元。
(四)制药产品涵盖领域多,主要产品细分市场领先
复星制药当前制药业务涵盖领域占中国医药市场比例超60%。复星医药制药产品领域涵盖抗感染、代谢及消化系统(含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及抗肿瘤等细分市场。据FrostSullivan数据,按销售额计算,年这些细分市场占中国医药市场比例达62.5%。其中,糖尿病和抗肿瘤领域增速最快,预计至年CAGR可达15%,子公司复宏汉霖和江苏万邦分别在抗肿瘤和糖尿病领域布局。
制药板块收入在内生和外延的推动下由年的28.12亿元增长至年的.8亿元,CAGR为22.8%。-年受仿制药集采、重点监控目录、新冠疫情影响,传统产品销售承压,增长放缓。年年报与重点监控相关的产品销售收入已大幅下滑,产品结构显著优化。随着汉利康等产品的上市,肿瘤领域收入占比提升至年的7%。
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布在创新产品上的比例也快速提高,未来随着更多生物创新药、小分子创新药的上市,公司制药板块将在优质创新产品的推动下迎来新增长。
公司的仿制药产品在药品集采中累计中标17个品种,新过评/上市的品种有望借助集采实现快速放量。
二、器械领域重磅产品可期,品牌优势显著
(一)海内外器械市场蓬勃发展,复星医药布局全面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巨大,持续稳定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年的亿美元增至年的亿美元,CAGR为3.2%,预计未来保持温和增长,于年增至亿美元,-年的CAGR为5.4%。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细分领域众多,体外诊断为最大细分市场。根据EvaluateMedTech数据,年全球医疗器械前5大细分市场占比超过50%,分别为体外诊断、心血管、诊断影像、骨科和眼科。其中体外诊断为其最大细分市场,年销售额达亿美元,占比13.0%。未来体外诊断细分市场地位有望继续保持并加强,其销售额预计于年达到亿美元,占比13.4%。
人口老龄化+卫生费用增加+*策引导推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高速增长。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65岁以上人口由年的8.9%增至年的13.5%,中国卫生费用由年占GDP比重的4.98%增至年的6.58%,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技部、药监局等相继出台文件鼓励医疗器械发展,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高速增长。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年的亿元增至年的亿元,CAGR高达19.9%,预计至年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于年达到亿元,CAGR为15.0%。
中国医疗器械细分市场集中,医疗设备占比超50%。根据医械研究院分法,医疗器械可分为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和IVD四大类。年,医疗设备是中国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市场,市场规模高达3亿元,占比56.8%。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IVD市场规模分别为亿元(占比19.7%)、亿元(占比12.1%)和亿元(占比11.4%)。
复星医药在医疗器械和诊断领域布局广泛,产品优势显著
复星医药医疗器械覆盖三大板块:医美、呼吸及专业设备/耗材。
年,公司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实现营收52.17亿元,同比增长39.64%;分部业绩10.53亿元,同比增长83.45%;分部利润9.07亿元,同比增长83.23%。收入及净利润同比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型冠状病*核酸检测试剂盒、负压救护车及呼吸机等抗疫产品的贡献以及常规业务的恢复。合资公司直观复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和手术量自2季度开始快速恢复,年装机量55台,手术量持续增长。
年,公司及时推出抗疫产品、开展全球疫情物资采购,支持国内外疫情防控。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体外诊断试剂),并有若干新型冠状病*检测试剂盒取得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质及认证。此外,为满足新冠疫情的救治需求,公司快速响应,做好应对疫情防控的物质保障工作,包括承接负压救护车的生产任务;进一步扩大呼吸机产能,保证呼吸机全球供应;确保全身移动CT的供应,降低因病人转运而造成的多科室交叉传染风险。
年,由于下游医美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复锐医疗科技(Sisram)的经营业绩受到一定影响,年实现营业收入1.62亿美元、净利润1,万美元,同比均有下降。年,复锐医疗科技(Sisram)继续推进全球市场的开拓,并加强新产品尤其是微创医疗美容器械的研发投入。推出的DermaClear、HarmonyXLPro、OpusPlasma、AlmaHybrid四款新产品,得到市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