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贴,别让标
TUhjnbcbe - 2024/2/4 15:15:00
彭洋医生 http://m.39.net/pf/a_9213170.html

最近为了找素材,我又重新刷了一遍《请回答》,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深有同感,德善以为自己弟弟被欺负和那个女孩子打起来,最后被带去了警察局。德善妈妈看到对方女孩子依恋*色的头发就直言“头发弄成这样会是个好孩子?能学好吗?”

后面得知女孩子父母出车祸离开,头发也是因为姐姐在美容院学习才会弄成这样之后,开始因为之前的态度道歉。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些父母总是会将孩子做错的一件事情上升到孩子人格上面去,后面在遇到同样的事情,家长会不假思索的怪在孩子身上。

就好比一个孩子因为害怕撒谎之后,后面孩子想要跟家长说个什么事情的时候,家长开口第一句就是“你又想骗我吧/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想骗我”之类的话。

原本孩子想要做出改变的,结果被父母“标签预言式”的话语给伤害了,渐渐的变得叛逆或者是直接“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前面暑假的时候电影《哪吒》再次创造中国神话电影的新记录,在这背后除了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设计好,人物的定位也有鲜明独特的地方,更因为其故事情节反应了现在的人们对小朋友的一些错误的观念。

对待小朋友大人不要根据他现在的行为先入为主

殷夫人怀着哪吒辛苦怀胎三年,却一朝被申公豹从中作梗把原本给哪吒的灵珠换成了魔丸,当地的人们因为惧怕魔丸的力量,便区别对待哪吒,哪吒做什么都不被理解之后开始“破罐子破摔”的状态,人们说他坏那就坏给他们看。

结果又哪吒“破罐子破摔”的一系列所作所为,让很多当地的人民就已经先入为主的给哪吒定义为坏孩子,魔童等烙印。但是人性本善,难道哪吒一出生就是个捣乱的魔童,他不想要改变吗?究竟是谁给他定义他就是一个魔童,他的存在就应该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呢?

标签效应

从上面电影《哪吒》的例子可以看出,哪吒是被身边周围的人用语言和行为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尝试改变没有效果之后,哪吒开始按照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

上街随意的破坏居民的物品,或者是直接抢孩子手里的玩具,有意无意的将行为往“魔丸”这个标签上面靠近,久而久之在居民的眼中哪吒就就真的成了“魔丸标签人物”,好在最后在哪吒父母的努力之下,才没能让这个“标签”的预言成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给孩子“贴标签”的是父母,来自父母的“标签”负面影响相对来讲会更加严重。

父母常用的“负面标签”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1.性格方面——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我家孩子害羞,太内向了,不像你家孩子外向点好”

其实家长之所以会这样说是为了夸奖别人家孩子的同时,也能激励一下自己家的孩子能够有所改变,就我们以往的经历看来,家长这样说的效果并不好。

还间接的影响了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我内向,我不行”这样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懦弱,要不然就是很强烈的自尊心,任何“敏感性”的语言凡是涉及到“负面标签”内容的都会刺激到他的自尊心。

2.学习方面——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这段时间某个科目知识点难度加大,成绩有些不理想,家长就会给孩子贴上“偏科”的标签。

实际上父母这样做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无形之中是在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我这个科目很差”的心理暗示,在这样负面的暗示下,孩子会加重对这个科目的畏难情绪。

4.行为方面——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你怎么做啥啥不行?”“除了会捣乱你还会做什么?”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做错了事情,家长便会以这件事为例子给孩子贴上“调皮,捣乱”的负面标签。

实际上这些都是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这时候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针对性的找出孩子的问题根源所在,引导孩子在能力范围之内自己解决,能力范围之外的药学会向父母或者是老师寻求帮助。

如果父母在事情发生之后,只知道一味的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那么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往家长口中的负面标签靠近。本来孩子的未来有多种可能和选择,结果却变成了一眼就能望到底的负面标签人生。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只要正确的引导,也可以改邪归正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被别人定义成某种人是有指向性作用的,不管他是否真的有这样的行为存在,最后都会渐渐往定义的标签靠拢,就算一开始不是这样,最终都是带来某种指向性的负面意义存在的。

哪吒也一样,尽管他的灵珠被奸人换成了魔丸,他的父亲一样不放弃他,甚至教会他做人要懂得为人付出,要像李靖和殷十娘一样为村民斩妖除魔,保护村民的安全。哪吒是真的有听父亲的讲的话在之后几年都勤加练习一心想着为民服务的,直到故事的结局他也是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就钱塘关众人的性命。

怎样才能对人进行定义

在二战的时候,曾经有人专门为此做了实验,他们特地在当地找了一批不讲纪律,做事态度不端正,不听命令的人来当兵,他们在*中的表现*官也都不管,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让他们每个月都要往自己的寄一封家书里面的主要内容都是要讲自己如何英勇抗敌,服务*令等等,半年以后过去了,这群人真的会有很大的转变,他们在*中的表现真的和家书里面讲到的去做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谁,如果一个人给别人去定义一个人是怎样怎样,那么他就算一开始不是这样的人也会慢慢转变成定义里面的那种人,这种定义有好有坏,我们是不能随便给别人定义上负面的行为。

给孩子定义上负面的形象的后果

当一个人随便给孩子定义上负面的形象这堆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因为这样很可能就将他的医生就注定了,让他一开始就失去了改正的机会。因为小朋友本来就对这个世界了解有限,接触的事情也很少,他们的时间观格局观都不够大人宽阔,是非价值观未能正确形成,在处理事情上难免有所偏颇,大人看起来会觉得不太成熟,就大人往往想要直接改正小朋友这样的想法,却导致孩子看上去十分依赖自己的爸爸妈妈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让外人看来就很容易感觉“这个小孩很懦弱”“什么事情都靠父母”。长期下来小朋友缺乏自信心,容易变得自卑,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或者有某种行为的暴力倾向等待,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其实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过早的给他定义上某种行为或者性格,这很可能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放弃了自己,认为自己就应该是某种人,就像哪吒一样,他拥有一对风火轮,他可以斩妖除魔,但是面对钱塘关众人风火轮就可能是他捣乱众人的一种凶器。

如何科学培养小朋友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呢?

给孩子定义是负面性格会导致小朋友在成长的路上迷失掉自己,也会导致对爸爸妈妈失去信心,从而变得自暴自弃,也不会想要对此进行改变。

因此,我们不要给孩子做任何的的负面定义,不仅是作为爸爸妈妈要这样做,更是要让别人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的孩子怎样怎样的,孩子远离这面冷脸嘲讽的风凉话。

(1)拒绝一切负面行为的定义

孩子成绩不好,一直在班里的排名停滞不前,因为成绩的问题在外人面前提不起脸面,觉得很丢脸。这个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和小朋友讲“你怎么那么笨啊”“这次考试又倒数了”等等的话,其实这种话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种语言上的刺激,大人老是反反复复不停的讲着,甚至还觉得这样无所谓,但是这无疑是重复的揭起小朋友的伤疤又在伤疤里面撒盐,长期以往就会让就会让小朋友心生胆怯,不敢和大人沟通,比如自己为什么考试总是考不好。难道大人就要脸面,难道小朋友就不要脸了吗?

(2)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多给小朋友一点鼓励

在生活上是需要互相赞美的,这样既可以维护大人和小朋友之间的亲子关系,又可以让心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在小朋友小的时候,他对世界的认知感有限,爸爸妈妈就相当于他的一切,这个时候多给小朋友一些赞美,多鼓励小朋友让他能够在某件事情上达到认同,拥有归属感,才会促使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这里说的赞美不是要爸爸妈妈过分的表扬小朋友,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酌情合理的使用赞美。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不管是非对错,胡乱赞美个遍,这样容易导致小朋友形成不好的是非价值观,他们无法判断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形成不好的价值影响。

(3)科学给孩子定义标签行为

现在的小朋友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听得最多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通常都是比较完美的,比如考试第一名,从不让父母劳神,能歌善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等。其实家长说那么多都只是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赞扬别人,而忽略的自己孩子的感受,没能正确的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作为父母要切合孩子的自身的实际来给他合理的制订成长规划,这个规划是长远阶段性的。在制订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一定要符合实际来制订,否则就会让孩子感觉压力很大,认为这个计划根本就不可行无法达到计划的要求,落差感差异太大。

最后,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小朋友交流的时候是很忌讳这样先入为主的给别人定义这个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这样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观性质的去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倘若有别人想这样被自己的孩子定义成某某样的人,我们应该据理力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贴,别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