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咱们遇到新鲜好玩的事儿,会干什么呢?对了,就是拿出手机拍一拍。拍下的照片,就是对那一时刻最真实的记录。
可是,如果回到了古代,该怎么记录呢?有人说,那就用写的呗。
这倒没错,古人用文字记录当下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是,单纯用文字来表达,难免单调了一点儿,他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大伙儿可能已经想到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画画。
古代的画作,除了有艺术价值,还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料。
要知道,古人写的史书,记录的大都是政治、军事一类的大事件,至于他们怎么生活,吃什么穿什么,喜欢做什么事,这些细节的东西,是很少记下来的。
而绘画就不一样了,画一个人或者物体,需要具体化。比如说,史书上记载某某大臣,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儿,一句话就可以交代完。
可是,如果用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事儿,就得把这个大臣的样貌、神态,穿什么衣服,所在的场景,都一一画出来。
所以,一幅画里所展现的历史,往往比较立体生动。而在画画这方面,宋朝人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宋人临摹五代时期的《韩载熙夜宴图》)
因为宋朝的画家,什么都爱画,崩管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还是人物肖像、市井生活,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绘画主题。
他们的风格特别写实,一笔一划都讲究精细、工整,大家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宋朝画作的极致代表。
今天介绍的这本《风雅宋》,就是想通过宋朝人这一幅一幅的画作,来让我们了解真正的宋朝。
这本书的作者叫吴钩,他前后看了宋朝的三百多幅画,结合各种史料,最后发现,眼前的宋朝,竟然变得活色生香起来,用“风雅”这个词来形容,最贴切不过。
不但如此,在风雅的背后,他还看到了文明进步的轨迹。
那么,这个风雅的宋朝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样的风雅里,又有着哪些文明的进步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
历史有记载,宋朝的城市里,商业十分发达,到处都是临街商铺,晚上还有夜市,很是热闹。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有历史学家认为,宋朝的城市能有这样的面貌,可以说是完成了一场城市革命。
咱们想想,晚上要活动,最不能缺的是什么?
对,是灯光照明。在宋朝的城市里,政府就设置了街灯、桥灯这样的公共照明设施,方便行人走夜路。
(夜宴情景-夜宴图)
这当中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吗?
要知道,宋朝以前,晚上城市漆黑一片,是常有的事儿。那会儿,晚上点个灯,都已经极其奢侈了。
在汉代,只有官宦人家才会配备灯具,一般的穷苦百姓,到了晚上,在自个儿家里是不点灯的。
实在要用灯,比如需要做些针线活什么的,那么,相邻几户人家的妇女,就约好到一块儿,共用一盏灯,大家围着灯缝缝补补。
可是,这灯的照明效果,是不怎么样的。它是油灯,是用动物的油脂作为燃料。
这种灯点起来,光线昏暗,还一直冒黑烟,而且,还持续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可以想象,灯下的人得有多难受。
而宋朝人的夜晚,就明亮舒适多了。咱们看看这幅夜宴场景的画作:
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桌上放满丰盛的酒菜。酒桌旁边,放置了两个像人一样高的烛台,上面燃起了光亮的烛火。宾客和主人相互敬酒,相谈甚欢。
再看另一幅画,在郊外山野的一间茅草房里,点起了一根红色蜡烛,两位文人墨客相对而坐,秉烛夜谈。
可见,到了宋朝,蜡烛已经成为日常用品,不但条件殷实的人家能用,住在茅屋里的寒士,也用得起。
这可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因为,人们终于可以摆脱日出日落的束缚,自主地利用晚上的时间了。
这要归功于宋朝人对蜡烛的改进。
(茅屋里夜谈-秋堂客画图)
虽然汉代也有蜡烛,可是,它是用蜂蜡制成的,珍贵稀少,而且蜂蜡的熔点低,容易软化变形,就算做成长长的圆柱形,一点火,没多久就变成一坨一坨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但是,宋朝人变聪明了。他们发现一种虫子,叫蜡虫,把蜡虫的分泌物收集起来,就可以做成白蜡,然后做成蜡烛。
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养殖蜡虫,为蜡烛供应原材料。
这种白蜡做出来的蜡烛,跟我们现在用的蜡烛差不多,既有可塑性,又有硬度,可以保持造型。
更让人惊喜的是,白蜡烛点燃后比较光亮,简直是理想的照明工具。
从此,蜡烛得到了大批量的生产。
于是,到了晚上,宋朝人便可以在大街小巷点起蜡烛,把整个城市照得灯火通明,开启他们热闹的夜市。
宋朝的城市革命,还不止体现在照明上。
如果看看他们画卷里的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你就会发现一道特别的风景。那是一座高高的塔状建筑,在一片砖墙瓦片房中,特别抢眼。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站在上面,整个城市必定一览无遗。
(消防设施-西湖情趣图)
不过,这可不是让人观光游览的建筑,而是一种消防设施,叫“望火楼”,它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消防站。
它是怎么运作的呢?
宋朝政府把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片区,每个区都配备消防官兵,少有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
这些官兵呢,需要轮流值班,站到望火台上面,看看城里有没有火灾险情。一旦发现烟火,就得马上发出警报。
警报是怎么设置的呢?挺有意思。
他们用敲锣作为火警的声音,同时,配合摇动旗子,指出失火的方向。因为每个片区都有自己的编号,摆出多少面旗子,就是几号片区了。
比如,朝天门内的区域是三号,消防警报响了之后,望火台上的官兵,就会拿出三面旗子。
如果火灾发生在晚上,旗子看不清楚,官兵就会放出三个灯笼作为信号。
从上面的设施,我们看到了宋代城市的进步。不过,要说最能彰显宋朝“现代化”的,还要数它的供水系统。
在这本书里,有一幅画是这样的:
在一个庭院里,花开得正浓,一位盛装的女士,站在一个大水缸旁边,俯瞰水中映月,相当入迷。
水缸后面有一座假山,有龙形雕像盘踞于上,龙口中,一弯清水徐徐流出。
(水龙头-浣月图)
这龙的口,就是宋朝人的“水龙头”了。
宋代的广州,是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虽然,它和今天的城市自来水相差很大,但放在年前,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市政工程。
这套系统的修建,和咱们的一代文豪苏轼大有关系。
北宋年间,苏轼被贬到了广东惠州,他听当地人说,旁边广州城里的百姓,只能喝又咸又苦的海水,春夏流行病高发的季节,很容易患病。
至于那些清甜的山泉水呢,就只有官员和贵族才能喝得上。
当时的广州太守是苏轼的朋友,于是,苏轼给他写信,建议他兴建一套供水系统,造福百姓。
苏轼还给出了供水系统的设计:
因为山泉水的水源,在广州城外,那么首先得在这水源附近,开凿一个大石槽,用来盛放流下来的山泉水。
接着,用巨大的竹子,打通关节,一根接一根做成水管,把水从大石槽引到城里。
同时,在城里也建一个大石槽,来承接从外面引进来的山水。
城里的这个石槽上,还需要开五个口,每个口接上管子,把水分流到城里的各个地方,以后,居民只要到这些地方,就可以取水用了。
(宋代广州自来水系统)
除此以外呢,我们的苏大学士,还考虑到了供水系统的养护。
他建议,在每一节的竹筒上,都凿一个绿豆大小的孔,然后再用小竹签把孔堵上。
如果水管发生堵塞,只要拔出竹签,看哪一段没有水漏出来,就能马上判断是哪一节水管堵住了,要维修,只需要换那一节水管就可以。简直省时又省力!
这还不够,他还给出了资金筹措的方案。
他提议,在珠江上游买一些好的田地,再在广州城里建一批公屋,然后,把这些都拿去放租,收到的租金,就可以用来建设供水系统,以及它的日常养护了。
真是个既周全,又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
好了,见识完宋朝的城市建设,我们来看看宋朝人的生活。
和以前朝代的人比起来,宋朝人的生活真的挺让人羡慕的。比如,他们在劳作之余,还会遛狗逗猫,享受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宋画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可爱的小猫小狗。画中的狗,大都毛茸茸的,形体比较小,有点儿像今天的哈巴狗。
它们在花丛边打闹嬉戏,十分讨人喜欢。
(猫-蜻蜓花狸图)
画中的小猫呢,也活灵活现。您看这画中的小猫,毛色黑白相间,还带着一点儿老虎一样的斑纹,它盯着一只飞过的蜻蜓,一只爪子提起,似乎摆好了要扑上去的架势。
这些画作,把小猫小狗展现得这么活灵活现,足以体现宋朝人们对猫狗的喜爱。
回到唐代,饲养猫狗是很罕见的,虽然唐代就有宠物狗,不过,仅限在贵族里流行。
到了宋朝,民间养狗养猫才变得常见,城市里还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
宠物市场的生意很兴旺,有销售各种小商品和宠物服务的,还有搞宠物美容的行当,宋朝人把这行当叫做“改猫犬”。
有一种改猫犬的做法,是把凤仙花捣碎,过滤出胭脂颜色的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给猫狗的毛染色。
大伙儿想象一下,胭脂红色的猫猫狗狗,在路上跑啊跳啊,这个场景也是挺酷炫的。
宋朝人不但喜欢打扮自己的宠物,还会把它们当作家庭的一员。
有史料记载,有个人养的小狗,一天忽然走失了,这位主人为了找到它,到街上贴出启示,表示愿意悬赏寻狗。
我们熟知的大诗人陆游,也对宠物情有独钟,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猫奴。
他在家里养了好几只猫,不但给每只猫都起了名字,还专门为它们写了几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做《赠猫》。
(狗-萱草游狗图)
而其他的宋朝人呢,就更有趣儿了,如果亲戚朋友的母猫,或者邻居的母猫生了小猫,你想养一只的话,你就得准备一份“聘礼”,上门“礼聘”回来。
这聘礼呢,通常是一包红糖,一袋盐,或者一尾鱼。这个习俗,就像是接纳一名新过门的成员。
瞧瞧,在宋朝人眼里,猫和狗,早已经超越“动物”这个范畴了。
宋人对生活的享受,除了猫和狗,还体现在吃水果这一方面。
在开封、杭州这样的都城,水果市场十分繁华。水果的品种可以让你看花眼,有梨、桃子、苹果、石榴、荔枝、龙眼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宋人把水果称为“果子”,可他们眼中的果子,比我们今天所说的水果,还要宽泛。
果子不但指新鲜的水果,还可以是水果制成的蜜饯、水果干,另外,一些像藕片、木瓜一类的蔬菜,也被纳入到果子的范围。
对于讲究生活的士大夫来说,水果是必备的佳品,只要举行宴会,主人一定会准备丰盛的水果,招待宾客。
在不少描绘宴席的画作中,我们都能找到水果的身影。其中有一幅画叫《文会图》,画的是宾客们围坐在桌子前,笑谈畅饮。
仔细观察桌子,上面除了茶具,剩下的就是桃子、苹果这些水果了。
(水果宴客-文会图)
宋朝人对吃水果这件事,是很坚持他们的风雅的。
比如,士大夫们就喜欢举行品尝时令水果的宴会。四月份,他们会办一个樱桃宴。到了五月份,就一起鉴赏杨梅和枇杷。六月份呢,又聚到一块儿吃桃子和荔枝。七月份,则举行一个葡萄宴会。九、十月也有安排,就是约在一起,品尝香橙和蜜橘。
在水果的吃法上,同样如此。
比如,夏天吃樱桃的时候,他们喜欢把樱桃装在碗里,然后淋上冰镇过的糖浆,这个吃法,跟我们今天吃水果沙拉差不多。
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他们还要吃冰镇的水果。
不少史料、诗句,都有提到冰镇水果的吃法。一般是把瓜果放到冰水里泡,等水果变冰凉了,就拿出来吃。
另一种冰镇的吃法,可以在宋人的绘画里看到,就是把水果和冰块,都放到果盘上,一边冰凉着一边吃。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有疑问了,宋朝那会儿是没有冰箱的,他们是怎么吃上冰镇水果的呢?
其实,古人很早就懂得在冬天采冰,把冰放在冰窖里,等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使用。
宋朝之前,只有官宦富贵人家,才有条件用上冰。从宋代开始,朝廷每年都会把多余的冰,投放到民间的市场贩卖。
同时呢,民间的富商也有自己的冰窖。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杭州富人,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会给穷人免费发放冰镇的凉水。
渐渐地,市场上的冰就多了起来,冰块成为了大众消费品。
(冰镇水果-十八学士图)
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遛狗逗猫,还是吃冰镇水果,宋朝人都是把之前只有特殊阶级才有的享受,变成了老百姓的日常。
这些生活雅趣里,着实透露出文明的进步。
看完了宋朝人的生活,我们再了解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
有一幅画很有意思,画的是一个文人居家的情景。画中的这位文人,正在家中读书,旁边的童子正给他倒茶。
在他的屋子里,还有一道屏风,屏风上挂了一幅画,仔细一看,这幅画正是这位文人的肖像。
像这类肖像画,就被宋朝人称为“写真”。
宋朝的人,尤其是士大夫们,都流行在客厅或书房里,挂上自己的写真。这有点儿像我们今天喜欢玩自拍一样。
他们还喜欢在写真上提几句诗词,内容大都是自我评价、自我勉励,甚至自我调侃。
给真人画像,是一门技术活,一般画师不容易做到,但是,宋代却出了不少高手。
比如,有一位叫妙善的画师,给皇帝画过写真,积累了大票粉丝,每天请他作画的人,都排了很长的队,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他的追随者。
还有一位就更厉害了,叫朱渐,也给皇帝画过肖像,但是,由于他画的肖像太过逼真,坊间就传言,未满三十岁的人,千万不要找朱渐作画,免得他把精神魂魄给画走了。
(写真-宋人人物图)
宋朝不但出了很多画写真的画师,还催生了一批模特,供画师临摹。可见,宋朝的写真产业,还是发展得不错的。
这兴旺产业的背后,表明了一个重要的意义:宋朝的人们开始重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