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开始为衰老买单了,而且每年要花上千亿元。
初老症,起源于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程又青从追逐时间又被时间追逐的噩梦中醒来,初觉自己已老。
恰逢那天是又青30岁的生日,李大仁发来邮件祝福,提醒又青30岁迈入初老,并在邮件中附上关于初老症的种种症状。程又青对照邮件,气恼地发现自己已经患上初老症。
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而初老焦虑早已蔓延到95后甚至千禧一代。有人是出于自嘲,有人是真心焦虑,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叫“叔叔”“阿姨”。
小红书上搜索“抗老”,有36万+篇笔记,年轻人的第一瓶抗初老精华、如何解锁冻龄秘密都是其中获得高赞的话题。
新氧联合第一财经发布的“新青年抗衰老调研报告”显示,对变老最焦虑的是20至25岁人群。
逃不过的基因力量,躲不过的初老压力。“Z世代”们,正在被初老焦虑裹挟着前行。
“Z世代”们不怕死就怕老
“等我毕业后赚到第一笔钱,第一件事就是去把我的眼袋割了!”
21岁的小美提到与自己的年龄格格不入的眼袋,语气十分焦虑。“我才20出头,眼袋太显老了,而且因为最近熬夜我的脸上还有了细纹,太可怕了。”
一边烦恼青春痘,一边烦恼小细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这么害怕衰老。这里的衰老并不是中年危机,而是“青年危机”。
“初老”,这个有些新鲜的词语,伴随着庞大青年群体的衰老焦虑,就这样波涛汹涌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从新氧的调研数据来看,59.2%的人群在20至30岁这一年龄段开始产生对于衰老的压力。在微博上,抗衰老话题有着4.7亿阅读和39.8万的讨论;90后精致女孩抗衰老有多拼的话题,有着万+的阅读。
近几年,不仅身边的美女越来越多,精致的美少年也随处可见。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当眼角细纹、黑眼圈、胶原蛋白流失等问题,逐渐把年轻人推进初老的焦虑漩涡,除了“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传统养生方法,各种抗衰老方式也花样百出。
去年,唯品会联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社会新人消费报告》,将目光聚焦于毕业进入社会5年以内的“社会新人”。这群“90后”们不再佛系养生,而是开始花式抗衰:眼霜、美容仪、医美、养生茶、保健品、泡脚、运动健身……受访者中有49.74%的人选择购买眼霜、美容仪等抗衰产品,超过一成的受访者开始买保健品甚至做医美,其中,超七成女性是眼霜、美容仪大户,男生则更倾向于运动健身。
全球抗衰老市场已超过万亿
人们常常调侃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但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后,我们发现岁月对这群姐姐们并不起作用。这群年龄30+、40+甚至50+的姐姐团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许多人的年龄我们都可以叫阿姨了,但当在荧幕上看到她们的时候,还是觉得称呼“姐姐”更为合适,又美又飒,脸部紧致,身材苗条。各位逆龄的姐姐,也再次带火了“抗衰”这个话题。
市场调研公司ZionMarket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抗衰老市场规模在年达到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了8.3%;根据福布斯数据统计,在中国20-24岁的都市女性中,五分之二都使用抗衰老产品,尤其是抗皱产品已成为刚需。在抗衰老护肤品用户中90后数量庞大,占比超过15%,同时,更小的00后抗老意识也在增强。根据艾瑞咨询年发布的一份医美行业报告,“保持年轻”是千禧年之后求美者最为流行的审美趋势。
在抗衰抗初老的道路上,这届年轻人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在传统印象里抗衰就是护肤和口服保健品,但实则抗衰涉及的维度相当之广,在新消费的超级浪潮之下,美容仪和医美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燕窝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补品,在口服保健品中一直独占鳌头。天猫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预售期间,燕窝滋补品同比增长%,其中,鲜炖燕窝的购买群体绝大多数都是90后年轻人。但打假人王海的一则检测报告下来,实锤了辛巴直播间售卖的燕窝基本上就是糖水。再加上丁香医生等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