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造就了医疗美容行业新兴发展。让人对外形进行一定限度的改变,使原本有残缺、自认不够美的人士重拾自信与快乐。医疗美容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较专业医疗行业,医疗美容行业进入门槛不高。面对快速成长的市场,近十来年,大量资本与资源汹涌进入医美行业。截止目前,仅仅北京市经过卫生行*部门合法批准的医疗美容机构和美容科室(不包括解放*、武警系统)就已近个。在医美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负面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为此,卫生部颁布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颁布对医美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标志:一方面国家通过行*管理办法的形式对医美行业给予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医美行业亟需严格规范。
到年,该法规已经实施17年,具体落实情况如何呢?
1、生活美容机构进行医疗整形美容的现象仍然存在
“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存在着本质不同。目前,虽仍有部分消费者对两者区别不甚清楚,但生活美容机构则是心知肚明的。可在利益驱动下,部分生活美容院仍然“静悄悄”地为客人门作着双眼皮、隆鼻等手术。而其手术室条件极其简陋,主刀医医院聘请医师,有的甚至没有执业证书,根本不是医师。可以想象,在这样机构和条件下进行整形美容手术,其效果能得到保证吗?来自消协近期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整形美容纠纷来自于生活美容机构的整形美容手术。
2、“医疗美容科室”承包现象
由于利益驱动,部分美容整形医生不甘于剥削,开始考虑单打独斗。可单独申请一个美容医疗机构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申请程序繁琐,结果也不确定。部分整形医师开始寻找捷径——他们与某些医疗机构协商成立医疗机构内的医疗美容整形科。由医疗机构负责向卫生行*部门申请资质、提供病间,其他所有的事情由承包者负责。承包者按时向医疗机构交纳租金,或按照事先约定比例分成。由美容科室引起的纠纷和赔偿后果,科室自行负责。
这样的“捷径”看来是互惠互利,双方共赢,但实际上违反了卫生部《关于对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规定:“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承包、承租医疗机构科室或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
这种行为最大的危害在于,医疗机构对“医疗整形科”不但不会对其进行检查、管理,相反由于利益驱动还会纵容其违法行为。显然,这种行为如果继续下去会伤害更多消费者,应当严格禁止。
3、美容整形执业医师的执业资质问题
由于医疗美容的特殊性,法律对美容整形科主诊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